新闻活动

请给素不相识的帮忙人点赞

[2015-05-19]

      

   最近一则新闻比较火,不仅火爆于网络,而且登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新闻大雅之堂,这就是大学生许涛“三年践一诺”的故事。看了这个故事谁都会为许涛点赞,据悉,仅一天时间网络的阅读量超过了800万,转发超过了20万,为许涛点赞数量超过了10万,在这种爆炸性的效应背后,怎么会忽略了给故事背后为许涛提供帮助人群的点赞呢?本人以为,真正的感人之处在故事的背后,真正值得大家为之点赞的人群也在故事的背后。

这个“还债故事”引来了众多人之反思也是正常。众多的反思中,把矛头指向了 “背信弃义”的时代、“诚信缺失”的社会、“唯我独遵”的人格,这是很不公平,是很偏面的。

许涛“三年践一诺”的故事最感人之处,应该是那些素不相识默默无闻给于许涛帮助的人群,区区一则网络的求助信息,却能筹集到几十万的钱,这可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哦,均来自素不相识的人们,三年来,他们没有在网络上说什么,没有质备许涛的“有去无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有“钱回不来”的思想准备,就像曾鹏宇所说的那样,当时根本就没指望钱能还回来,他们没有将这一笔款当作是一笔债款,他们只把它当作了一笔捐款,用自己的一点钱给那位患白血病老人一点力量就足够了。尽管我们的人民日报和新闻联播都没有涉及这一方面的赞美,但他们的行动足够比许涛还债的行动要高尚的多,这个群体的力量和影响力足够要比许涛还债的影响力要大的多。

回头说说许涛的故事。借钱还钱,天经地义,这个“还债”故事说到底是一种尊严的力量。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常告诫我们一句话“做人要有志气”,这个“志气”就是一种“尊严”,朴素地说就是一张“脸面”。我们小的时候,如果有人借东西借钱不还,就会被人骂作“不要脸”,而这句骂人话是当时年代最不堪入耳最严厉的一句话。父母告诫我们,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伸手向别人借钱,一旦伸手借钱了,就必须牢牢记住。于是,哪怕是借一毛钱都会把它记到本子上甚至手心里,让自己每时每刻都看到,已至于不会忘了还,借钱还钱是一种很朴素的价值观。央视新闻联播在播这一条新闻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许涛的母亲拿出了那本密密码码记录着借款数字的“账本”,这是一种最朴素的“诚信”,是最崇高的尊严。

当然,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看到一些借钱“跑路”的人、携款“蒸发”的负面新闻也是不少。还有,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骗子的诈骗电话,偶尔也有一些老人被骗的新闻见诸报端,于是就有人这样评价:“当下社会,骗子的出现率在直观上要比诚信的出现率高”,仅管是片面的,但“好事不远传,坏事传千里”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信守承诺已不是社会的常态,那么,许涛还钱的故事又何至于如此感动人们?

许涛还债的故事留下的另一个思考是,逐渐下降的社会道德标准让人痛心,“借一千还八百”的例子不是没有,“能还点回来就不错了”这种要求也不在少数。于是乎,明明是道德范畴的事,却会引来大赞特赞,诚信的缺失好像成了理所当然。然而,素不相识的捐助人群的力量已经足够证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所在了,相信中国大地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散发这样的能量,只是他们不善于在网络上公开他们的行动,他们只喜欢默默无闻地用他们的道德标准做着助人为乐的点滴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