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正文

遍布全省的未来社区,何以成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

[2020-06-10]

      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未来社区试点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点这里看原文),对下一步如何建设“未来社区”试点提出指导和规范。

      在2019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未来社区”概念后,针对这一城市肌理最小单位的探索实践,迅速在全省范围内铺展开来。截至目前,浙江已有首批24个试点社区,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批试点的评选。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未来社区?今后的未来社区又该怎么建设?这些都是浙江亟需思考的问题。
      “未来社区”的建设不仅关乎社会民生和城市治理,更是浙江“数字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变成了更加充满人文关怀、智慧、低碳、共享的地方。正是看到了这样的趋势,浙江在2019年率先提出未来社区建设,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重塑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此次印发的《办法》在申报流程、方案编制、过程监管、相关责任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明确“未来社区试点以20世纪70-90年代老旧小区改造更新为主要类型,兼顾重大高能级平台、交通节点新城开发等规划新建类型”“原则上规划单元用地面积为50-100公顷,实施单元用地面积不低于20公顷”。
具体到建设目标上,要把未来社区打造成为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这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创新项目和投资平台,为的是以“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来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和产业能级。
      这一点,在《办法》的详细阐述中也不难发现。《办法》要求,对九大场景开展初步策划,明确各场景的目标愿景、功能业态、设施配置标准、机制创新举措、组织方式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办法》要求,申报方案编制应在3个月内完成,该《办法》自2020年7月10日起施行。浙江对大湾区建设提出“数字湾区”的目标,一方面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积极在大湾区布局新一代信息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高标准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打造一批展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
      从分布来看,首批试点的24个社区中,有19个位于大湾区范围内;而从建设成果上看,数字化产品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各个试点社区的“标配”。在杭州上城区的始板桥社区,配备的机器人管家已经在社区内“上岗”,帮助解决社区在物流管理、老人看护等方面的难题;而在绍兴上虞的鸿雁社区,与阿里云联合开发未来社区智慧管家APP,实行“互联网+”办事模式,并将智慧技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探索推行孝德积分制度。
      从内涵上看,未来社区也是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在微观层面的交汇点。创建未来社区,无疑将为统筹推进“四大”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据统计,浙江全省现存上世纪70到90年代建设的老旧小区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如果60%按未来社区模式改造,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潜力巨大。同时,创建未来社区还将促进数字智能、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前沿技术大规模落地应用,促进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大提升。
      目前,浙江省第二批未来社区的试点已经进入了评选阶段,将进一步突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价值导向。另外,在今后的评选中,除了关注硬件方面的提升,也将给予社区软件方面的改善更多关注,如社区的公共配套服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等等。
       “人本发展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统一,数字化就是要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是对未来社区实施方案的深化和细化。”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与首批试点社区一样,第二批试点社区也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把有形的实体的记忆跟无形的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落实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中。